编者按: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中国各地县域以实干笃定前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备受期许的新征程。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立体展现中国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感受新时代壮美中国、活力县域的蓬勃气象,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宏图·“县”在启航》系列主题报道,33个地方频道100多名记者走县域、看发展、探变化,沉浸式解读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密码”,与您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图景。
央广网朔州4月4日消息“你所看到的这些电缆、油漆,甚至化妆品,都来自传统的工业固废煤矸石。”在煤矸石高值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李亚军向记者介绍道。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调研,对山西寄予厚望,强调“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希望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
(资料图)
作为享誉全国的亿吨级产煤区,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在“蹚新路”中率先蹚,提出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转型主战场,加快推动井坪新城、凤凰古城“两城”建设,写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两本答卷”,蹄疾步稳促转型、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朔州市平鲁区鸟瞰(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数据显示,2022年,平鲁区在超额完成能源保供任务的同时,全区非煤行业增速同比达44.3%,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40年初心如磐,“试验田”的“再试验”
初春时节,明长城脚下的塞北平鲁朔风凛冽、寒气袭人。
位于平鲁区境内的中煤平朔集团安太堡露天矿,一台台载重300吨的巨型卡车繁忙穿梭于方圆20平方公里的作业面。
平朔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40多年前,平朔安太堡露天矿项目取得中外合作001号营业执照,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全世界几百名记者参加剪彩仪式。剪彩仪式上,我要挖第一铲!”回忆开工当天的场景,有着“平朔第一铲”之称的王天润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全国最先进的设备,见都没见过。中国煤炭工业露天开采水平一步跨越三十年。”
巨型矿车正在忙碌作业(央广网发 中煤平朔集团供图)
在煤堆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的“老矿工”王天润如今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纪,而他带出来的“新矿工”们依然在刷新着一项又一项“中国速度”。
时光回溯到2年前,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在平朔东露天矿建成,平鲁区绿色化、智能化煤矿建设步伐开始提速。
在东露天矿矿场,国内首台无人值守钻机正在远程遥控钻孔、自动布孔,现场作业井然有序。
设备的“大脑”在几百米外的一间屋子里,“新矿工”于文兵是这里的总调度,“8个监控画面让作业视角更广,足不出户就可以操控几公里外的设备。”说起这些“宝贝”,于文兵如数家珍。
“不用再与粉尘和噪音为伴,安全系数和生产效率都更高了。”于文兵边操作设备边说道。
技术人员正通过智能化系统进行打孔作业(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钻孔急速向下,带来的是平鲁每年超1亿吨的煤炭产量和近八成的GDP。滚滚“乌金”源源不断支撑煤炭保供的同时,平鲁也开始在煤化工领域发力。
在平朔生活区,一排排欧式建筑格外显眼,那是“试验田”建设初期,外国专家的居所。如今,这里是朔州市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领导组和中煤平朔煤基烯烃新材料项目工作组的联合办公区所在地。
见到负责人曹炀时,他正忙着开调度会,一件单衬衣已被汗水浸湿透多时。30多个大项、100多个小项的前期工作异常复杂,转型的压力倒逼项目尽快落地,曹炀带着项目团队一刻不敢停歇。
“煤制烯烃是煤炭从传统燃料向化工原料转变的重要途径,不但可降低我国对原油的依赖,其衍生的副产品更是附加值极高的高端原材料。”曹炀介绍道。
绿意盎然的中煤平朔矿区(央广网发 中煤平朔集团供图)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气化技术是关键。长期以来,高硫、高灰、高灰熔点的“三高体质”成为晋北煤难以气化的短板,技术瓶颈一度将平鲁区的现代煤化工项目挡在门外。
就在此前,项目团队在国产航天炉里对“三高”煤进行的气化工业试烧取得成功,标志着晋北煤可利用于干煤粉气流床大规模气化,为煤基烯烃项目“上马”扫清了技术障碍。
“未来,每年320多万吨的煤炭将在这里‘七十二变’,变成100万吨的烯烃材料和其他高端化工原料,为地方带来近2000个工作岗位和每年10亿左右的利税。”在曹炀看来,这将是“试验田”的又一次“试验”。
破解“一煤独大”,追风逐光绘“绿”景
今年年初召开的平鲁区高质量发展大会,被视为一曲“冲锋号”,核心是“聚力转型,大干快上”。
作为朔州本土成长起来的干部,平鲁区委书记郝云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紧迫感尤为强烈。
郝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目前的开采速度,10年左右,平鲁区60%的煤矿将面临资源枯竭,一半的财政收入也将不复存在,“所以我们要抢抓时间破解‘一煤独大’,要布局新产业、孕育新动能。”
从一名车间工人到高技能人才,李亚军和煤矸石打了20多年交道,在他看来,练好资源再利用的“内功”,才能端牢能源的“饭碗”。“1吨煤里大约20%是煤矸石,只要提升‘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将来20%固废创造的价值可能远远高于80%的煤炭。”李亚军如是说。
研发人员正在进行试验(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在李亚军的带领下,2022年底,国内首条年产1.5万吨石油催化剂裂化前驱体生产线正式投产,用煤矸石做成的石油催化剂相比于传统催化剂,转化效率更高,产出的汽油柴油也更多。
李亚军所在的平鲁开发区获批于2018年,“年纪”不大却已是当地转型的“主战场”。数据显示,仅2022年,开发区便完成了全区近四成的GDP,其中新能源等主导产业产值占据了“半壁江山”。
这几年的变化,在开发区从事光伏制造的陈光启同样看在眼里,“从建厂房到投产,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这个速度在行业内也是首屈一指。”陈光启说道。
平鲁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光能、风能资源优势明显(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平鲁,山脉连绵,峰峦起伏,蕴藏着优越的光照和风力优势。近年来,平鲁加快“追风逐光”的脚步,风电、光电等绿电占比与日俱增。
在平鲁区能源局局长王武魁看来,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对出口企业产品的碳足迹提出了要求,平鲁区将更多的绿电输送给高端先进制造业,不但能降低企业成本,还能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产业集聚提供了支撑。
从渤海之滨的唐山来到雁门关外,陈光启看中的正是这样的平鲁速度与潜力,“新能源行业进入‘黄金赛道’,传统的煤炭主产地在积极转型,对我们新能源企业来说,是再好不过的机遇。”
后安煤矿复垦治理后的采煤沉陷区(央广网发 平鲁后安煤矿供图)
面对机遇,陈光启不负众望,开工不到半年便创造了单条线单班产量1800块光伏板的记录。然而记者采访时却发现,车间里并非一派如火如荼的生产景象。陈光启才坦言,由于硅料等价格周期性波动,订单利润率降低,公司只好收紧生产“油门”,“只有做链主,往前端发展,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险。”
陈光启口中的“前端”就是平鲁区正在打造的千亿级低碳硅芯产业园。依托独特的绿电优势,平鲁区融合“新能源+新产业”,推动“源网荷储氢”一体化项目运营与硅芯产业深度耦合,将金属硅、多晶硅、大硅片、高端芯片等产业“串珠成链”。
在做好低碳硅芯产业链的同时,平鲁区亦开始在氢能产业链、绿色数字化产业链发力,平鲁正在“链”起产业新生态、聚起发展新动能。
农文旅融合,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城南城北如铺雪,原野家家种荞麦。”南宋诗人陆游曾这样描述荞麦丰收时壮美的景色。
每年9月前后,大片的荞麦花、油菜花盛开,与蜿蜒古朴的长城相伴,连绵不绝的花海成为乡村旅游的重头戏。
地处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的平鲁区,是“中国红山荞麦之乡”。凉爽的气候、适中的雨量成就了红山荞麦“粒大、皮薄、色好、质优”的特点。2008年8月,“红山荞麦”获批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荞麦实现了机械化、规模化种植(央广网发 平鲁区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平鲁区的荞麦产业加快发展,种植面积一度逼近10万亩。然而由于荞麦低产量、非“主粮”等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地荞麦走不出“优质不优价”的怪圈。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2014年从太原回到家乡从事荞麦种植的新农人穆志,将目光放在了荞麦的良种繁育上,“荞麦在我们这种植了800年,一定要让它在我们这一代手里发光。”
通过适应性栽培、科学选种,红山荞麦的亩产一跃超过了200斤,每年还能提供3万亩的优质种源,看着可观的收入,穆志高兴坏了。可一翻账本,笑容顿时被愁容取代,“光卖荞麦,一亩地还赔200多元。”
“光有规模化还不够,还要做深加工,走品牌化道路。”平鲁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吴晋平的一席话让穆志愁容顿消。在政府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荞麦醋、荞麦煎饼、荞麦枕头等数十种产品相继走入市场,荞麦的身价也翻着个地往上涨,成了“金疙瘩”。
“平鲁山地、丘陵多,过去都说‘十山九坡头,犁地翻了牛’,现在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好把种植规模扩大,让荞麦变成老百姓的‘致富粮’。”说起新一年,穆志信心满满。
在长良农牧基地,种植户正在采摘香菇(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在穆志的万亩荞麦种植基地几公里之外,另一位新农人张强看着漫山遍野的文冠果树和大棚里争先露头的香菇,也在做着新打算。
“把这一块改成越野赛道,那边再建个池塘,玩的地方多,能留住客。”说起自己的规划,张强滔滔不绝,“让城里人也来看看大美乡村,来我们这‘打卡’。”
张强的长良农牧基地被骆驼山环抱,让他没想到的是,有一天,凤凰城的旅游公路也修到了这里。“有了路,致富的路子也更多了。”张强望着蜿蜒的山路说道。
与沈从文笔下那座诗意浪漫的湘西小城不同,位于平鲁北部的凤凰城更具北方的粗犷与豪放。历史上,这里北控大漠,据守西口古道;南接雁门紫塞,捍卫北方疆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边城”。
凤凰城因形似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而得名(央广网记者 郎麒 摄)
立足特有的自然、历史资源,平鲁提出将凤凰古城打造成国内首座戍边特色军事文化5A级旅游古城,“让古城重现昔日‘固山巍焕’盛景,真正实现‘凤凰涅槃’……”作为凤凰古城建设项目的负责人,平鲁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志信心满满。
初春时节,登顶凤凰城北固山远眺,古长城尽收眼底。依托长城品牌,平鲁在长城沿线布局的6万亩花海经济及2万亩燕荞麦项目基地,再过半年将是花团锦簇、缤纷烂漫。而凤凰古城、明海湖、乌龙洞、尉迟故里串联形成的旅游线,将是平鲁区乡镇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高效融合的重要载体。
“如果把工业比作‘武’,那我们现在挖掘独特的文化资源,打造特色的文化符号,就是要实现平鲁区的‘文武双全’。”郝云表示。
【百家读城】
门神故里 多彩平鲁
□池茂花
雁门关外野人家,不养桑蚕不种麻。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那得桃杏花。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说与江南人不信,早穿皮袄午穿纱……
这便是我的家乡——有着“朔北雄城,塞外天险”之称的平鲁。
我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十八九岁离开平鲁,但平鲁始终是我魂牵梦绕的家园。
平鲁虽是苦寒之地,但也是一个传奇的地方,唐代名将尉迟恭诞生于此,平鲁由此被命名为“中国门神文化之乡”;这里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也是“中国红山荞麦之乡”。
平鲁是多彩的,也是厚重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此交融,孕育出这里开放包容的独特性格;骁勇善战、金戈铁马的辉煌历史,铸就了这里敢为人先、开拓奋进的时代精神。
平鲁是红色的,这里是著名抗日民族女英雄、归国华侨李林战斗与壮烈牺牲的地方,李林中学、李林烈士陵园都是平鲁缅怀革命先烈的红色印记;
平鲁是黑色的,作为全国闻名的煤炭主产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和煤息息相关,有勤劳的矿工,有宛如长龙的运煤车辆与专列,有现代化的智能矿山;
平鲁是绿色的,你看那漫山遍野的风车巍然矗立,与风共舞,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光伏板为荒山荒坡披上了蓝色“铠甲”;
平鲁也是金黄的油菜花与洁白的荞麦花……
多彩平鲁诚然美丽,但人民幸福才是大美。
在兔年的元宵节,平鲁街头彩灯高挂、欢歌笑语,19支文艺队走上街头,大秀才艺,大街小巷都是烟火气。
这次文化活动不但盛况空前,而且不设主席台,一切交给群众,将“以人民为中心”落到了实处。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2022年,平鲁财政收入八成以上用于民生,人民的笑脸,便是新时代最好的答卷。
聚力担当,笃行实干。2022年,平鲁继续刀刃向内,破解“一煤独大”;挖掘文化优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紧紧围绕煤、电、煤化工深耕细作、联动发展,做好低碳硅芯产业、氢能产业、绿色数字化产业3篇文章,新征程上,平鲁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相信这个时代,未来的平鲁,一定会更精彩!
(作者系新华社高级记者)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统筹:陶玉德
记者:宗韶峰 郎麒
编审:李红笛 胡苗苗
视频:宗韶峰 郎麒
标签:
仓储物流“成渝圈”如何乘势而上? 12月3日,连接昆明和万象的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被惠及的显...
两件西周青铜簋时隔三千年成功配对 考古工作者介绍,这个铜簋的盖、身分别时隔40余年出土,纹饰...
“医保砍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晁星 “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
“购物成瘾”真的是一种病 刘艳 牛雅娟 本周日即将迎来“双十二”促销季,很多人又开始摩拳...
因迷恋山间风景,一男子在甘孜州稻城县海拔4000多米的无人区迷失方向,随后与同伴失联。12月的稻城...
嫌疑人DNA信息比中后,成都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处DNA实验室民警白小刚一下坐在凳子上,恍惚迟疑间...
一批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新书发布 新华社南京12月7日电(记者邱冰清、蒋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我在现场·照片背后的故事|电影《亲爱的》里面没有的结局,在我眼前“上映” 12月6日,在深圳市...
冥想?泡脚?不如听听助眠音乐 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成为最贴合都市人群的“睡眠画像”。随...
养老话题 老年教育面临缺口 “终身教育”潜力无限 【现实挑战】“新老年”群体愿意在培养兴...
孙海洋被拐14年儿子如何找到的? 警方侦办另一宗拐骗儿童案时发现线索,通过人像比对、DNA确认找...
北京天文馆、圆明园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12月6日,北京天文馆发布通知称,12月8日起试行对未成...
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 连续7年保持在1 3万亿斤以上 根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抽样调...
斑块软的很危险 硬的就无碍? 血管里的“垃圾”分类 赶快学起来!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中国...
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大幅降价 聚焦医保谈判背后脊髓性肌萎缩症家庭 医保目录公布那天 好多家长都...
抖音“窗花剪剪”遭抄袭 被判获赔20万元 法院认为“窗花剪剪”的这种表达方式理应受到《著作权...
公安机关近日侦破3起拐卖儿童案件 失散十几年 3组家庭终于团圆了 北京青年报记者12月6日从公...
2021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发布 本报讯(记者 路艳霞)作为年度“汉语盘点”活动最具网络特色的组成部...
北京天文馆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本报讯(记者 牛伟坤)北京天文馆对票价免费及优惠政策作出调整:1...
2021北京百个网红打卡地发布 本报讯(记者 李洋)2021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昨晚正式发布。自然...